曾經是澎湖第二大離島的西嶼(漁翁島),因為澎湖跨海大橋與白沙鄉、馬公市的連接也造就了更好玩、多元的澎湖本島旅遊,而白沙鄉與西嶼鄉被歸類在「澎湖北環」的環島路線,路線上的許多景點也是吸引許多遊客來澎湖遊玩的原因。
繼上篇文章介紹完白沙鄉景點,結束上午的行程之後,接著要來介紹西嶼鄉景點,之所以把西嶼鄉放在下午,是因為在網路上看到了「外垵漁港」的夜景照片被深深吸引了,於是就規劃了從「池西岩瀑」、「小池角雙曲橋」、「內垵遊憩區」一路逛到「外垵漁港」,還吃了好吃的「三山商號功夫刈包」,最後在漁港不遠處的「三仙塔」俯瞰充滿希臘風情的漁港夜景。
本文目錄 ▼ 池西岩瀑 ▼ 小池角雙曲橋 ▼ 內垵遊憩區 |
池西岩瀑
越過跨海大橋一路往西南方騎,照著Google導航指示的路線走,居然帶我來到一處偏僻無人的海邊懸崖上,卻也意外的獨佔了這美麗的海岸風光。大家如果想到池西岩瀑建議還是先導航到「池西漁港」,在那裡的路上也會有指示牌可以引導至池西岩瀑,路也會比較好走。
終於來到了池西岩瀑,看這個遊客人潮不愧是必訪景點,不過因為滿潮的原因,沒辦法走下九孔養殖場拍曬整片的柱狀玄武岩,所以大家只好踩進碎石之中拍照,碎石路非常不好走需要手腳並用,大家如果有來要注意安全。
廢棄的九孔養殖場,雖說是退潮時才能走到中間拍照,但是滿潮時也有滿潮的美,整個池子因為陽光照射的原因,顯得更加透亮清澈,尤其翡翠綠的水池顏色更是夢幻。
大部分的女生為了拍攝美麗的照片,都很勇敢的赤腳步入池中,不得不說拍起來的效果真的不錯,但是因為堤道上佈滿青苔還是要注意安全。
▲ 自己一個人來也沒有對象可拍,只好拍拍路人的背影,美景加上美女真的很賞心悅目。
這池水的顏色都快比主角「柱狀玄武岩」還吸睛了,不想冒險爬進碎石之中排隊拍玄武岩,只好多拍幾張美麗的養殖池。
小池角雙曲橋
離開池西岩瀑順著水泥道路往池西漁港騎不遠,就會看到一間關帝廟,而最近幾年在社群媒體上竄紅的澎湖景點「小池角雙曲橋」就在旁邊。因為早期遷移至此的居民,大多都在近海處的一處池塘附近定居,後來逐漸形成聚落,因此這一帶也被稱為「小池角」,但是當初那片小池塘卻已不復存在了。
小池角雙曲橋建於池西漁港的潮間帶上,退潮時會露出大片潮間帶岩盤,當地居民也會藉此來撿拾貝類或撈魚;到了滿潮時水位上升,橋墩淹沒在蔚藍的海水之中,這時造型獨特的T字型雙曲橋就成為了最佳的觀海平台。
▲ 漲潮時雙曲橋就好像浮於水上,這時候的橋面上的涼亭就成為了最佳的攝影背景。
▲ 澎湖的海水,不管到哪裡都是這麼蔚藍清澈,水中那根竹叉應該是居民捕魚完遺留的工具吧?
▲ 朝漁港內的這座涼亭,背景的建築物比較雜亂,拍起來比較不討喜。
▲ 另一側背靠山面的涼亭就比較好看,只有單純的藍天跟綠地,與白色的橋面及碧綠的海水很搭。
在距離雙曲橋不到五分鐘的車程,還有一處隱藏景點「池西虎目滬」,這是一個需要乾潮才會出現的石滬,就是圖片正中間的海平面有一處黑色的位置,不過不巧這時剛好是滿潮所以無緣相見,下次有機會我還想趁著乾潮時來看看這神秘的石滬,算是立一個再來澎湖的目標吧。
內垵遊憩區
離開小池角在繼續往西南騎駛約10分鐘,進入內垵村落後往內垵西港的方向有一處「內垵遊憩區」,這個沙灘在路旁的峭崖下方不是很明顯,如果不是刻意前來很可能就會直接路過了。
▲ 依著山勢而建的木棧步道是這裡的一大特色,站在最頂端可以眺望整個海岸線。
▲ 內垵遊憩區因為地處內垵村後方,所以也被稱為後灣,海灣上的白細沙顯得整個沙灘感覺非常乾淨,舒適。
▲ 往後走回入口的時候,才發現這裡還有一片漂亮的澎湖特產「柱狀玄武岩」。
最上面的涼亭就是我來時的停車場,如果對玩水沒興趣可以像我一樣停在這邊,可以居高臨下眺望整片海灘,拍拍照就走。但其實還有另一處停車場是距離沙灘戲水區比較近的,階梯也比較少就不用爬的那麼辛苦。
外垵漁港(三仙塔遠景)
來到了西嶼最尾端的外垵村剛好肚子也餓了,外垵漁港附近的一處巷子有間「三山商號功夫刈包」,主打黑糖饅頭刈包,其實這附近好幾間都賣類似的東西,但Google地圖的評論裡,卻只有這間有著一面倒的好評,當然要來品嚐一下囉。
▲ 這裡除了刈包還有許多小吃,網路上推薦的還有控肉飯、小管蔥餅,價格也都非常實惠。
▲ 這裡實際上還是間雜貨店,所以除了熟食以外,飲料零食泡麵也都一應俱全喔。
▲ 招牌刈包採用黑糖饅頭當作外皮,蛋可以選滷蛋或是荷包蛋,焢肉肥瘦摻半滷的非常入味,跟酸菜搭配口感絕佳。
▲ 但是比之刈包,我更推焢肉飯,把半熟的荷包蛋戳破融入白飯,一口滷肉一口飯,真是最棒的享受阿!
三山商號功夫刈包 地址: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167-1號 電話:(06)9981171 營業時間:每日 06:00–22:00 網站:FB |
外垵漁港因為漁業興盛,所以當地居民很捨得將資產投放於房舍興建上,於是沿著海灣而建的房屋,配合著山勢櫛比鱗次的排列,建築物之間的高低落差也安排的非常巧妙,這樣的地中海式建築佈局,也讓人感受彷彿到了希臘的異國風情。
接下來就得找路到山上的「三仙塔」,那裡才是欣賞外垵漁港最美的角度,不過在外垵漁港內通往山上的路只能步行,如果是開車或騎車建議是要從外圍通往西嶼燈塔的「澎6鄉道」前往。
▲ 駛入澎6鄉道在「西台餌砲」與「西嶼燈塔」之間有一條叉路,叉路走到底看到很多人車聚集的地方就是「三仙塔」了。
「三仙塔」的由來,據說是早期外垵村的男人出海捕撈經常發生船難,導致村內男性壽命遠比女性短,當地居民認為是聚落東面山頭的山脈向南延伸較短的緣故,才會令男性短命,因此興建三座石塔以東西走向,形如併排往前走,意味著山勢仍可向海延伸,藉以延長男性的壽命。
▲ 從這個角度俯瞰整個漁港,建築都密集的集中在港灣一側,並且由低至高的依序排列。
▲ 我雖然沒去過希臘、義大利,但還是在雜誌媒體上看過照片,因為建築佈局非常類似,怪不得被稱為「台版小希臘」。
▲ 三仙塔旁是一座廢棄的軍事碉堡,據說現在已經成為生存遊戲玩家的遊樂場。
▲ 太陽慢慢落下,純白的建築也被夕陽餘暉染上橘黃的色調,這樣憂鬱的氛圍好像更浪漫了。
▲ 夕陽正好落在石塔之間,顯得更莊嚴神聖了。
▲ 好像正在被焚燒的天空,好美。
▲ 華燈初上,終於迎來了入夜後的漁港風情。
欣賞著入夜後的外垵漁港,靜謐的美妙氣氛,彷彿時間被停留在這一刻,雖然想沉溺於眼前的景色久一點,但還是要面對現實,畢竟騎回馬公市的民宿還得花上40多分的車程。
回程的路上還順路去了早上排不進行程的「大菓葉玄武岩」,因為在拍外垵漁港的夜景時碰上了攝影同好,他們說這裡的光害極小可以拍到星空,一聽說星空我就被吸引來了,原來還想拍銀河,但剛好銀河的方向在玄武岩的正對面,沒辦法把玄武岩當作前景一起入鏡,但沒有光害的璀璨星空依然美麗,也為今日的北環之旅點下了一個美麗句點。
🔎 線上預訂澎湖船票 |